從孫運璿兒女悼念母親俞蕙萱女士說起──
孫運璿背後的無名英雄
節錄自 2012-05-30 00:51 中國時報【孫一鴻/文】
希望已在天國的父親,能看見、能知道他表裡如一清廉的背後,有一位終生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協助他維持形象的牽手,沒有她一輩子的堅持就沒有孫運璿今天的清譽,他的堅持換的是人民對他的無止境的尊敬,而他牽手的付出及所吃的苦,只有母親自己和她的親人知道。
母親強烈要求孩子們從小學就要學習游泳。我以為母親是鼓勵我們「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才鼓勵我們游泳,直到最近和二姊聊天才知道背後真實典故。背景故事要拉到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襲台時,大台北地區水患非常嚴重。颱風登陸當天,父親得趕去台電救災中心,把顧家的責任交給不會游泳的母親。母親眼看淹水情形嚴重,知道侍母至孝的父親一定會要求她把祖母照顧好。不會游泳的她當下決定,把祖母放在檜木澡盆裡由她來顧,至於她的四個子女,她自知無能為力,只好讓我們自求多福。自此以後,母親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會游泳,因為下次颱風來時,我們可以自己顧自己,也讓她可以專心顧祖母,因為那是她先生的期待。
不卑不亢 風采揚國際
母親的人生哲學也反映在她大半生的生活細節裡。我還記得當初她以部長夫人與院長夫人身分隨父親出席社交活動時,大方地戴著假鑽石、假翡翠首飾。她結婚時就知道,清廉的先生買不起好首飾,她絕不會讓她的先生為了她的虛榮作奸犯科。母親更能逆向思考認為就算她帶假首飾,以她的氣質、風度與身分,只要她不說是假的,沒有人會懷疑她首飾真偽,也因此不會丟先生或國家的臉。她以身教教育我們子女,不要被眼前短暫的虛榮迷惑,要用智慧看得遠,要追求的不是身後留下的財富,而是風骨。
父親任行政院院長時她的人格特質並沒有因為身分地位不同而有改變。在國內,父親不允許家人涉及政治或選舉,所以母親在國內的曝光率不高,可是她優雅的氣質談吐在國際社交場合上卻是父親的最佳夥伴。民國66年,母親隨父親出訪中南美洲國家,她迷人的風采、悠然大度的自然,隨時反映在與當地記者訪談中,處處顯示她是一位勤儉持家,沒有官架子的院長夫人。在多明尼加大受老百姓歡迎並替父親打下「智慧、親民」的群眾魅力。母親在多國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父親,更讓多明尼加派外交部長費南德斯在同年專程來華授與母親「開國元勳大十字金星勳章」。頒獎典禮的照片裡身為院長的父親站在禮堂旁邊,光榮地為禮堂中央受禮的母親鼓掌。在那個外交被封鎖、兩位蔣總統不曾走出台灣、台灣更沒有財力用金錢買外交的年代裡,台灣第一次以官方身分出使外國,完全靠「不卑不亢」的人格特質去折服外國的官員、媒體和當地百姓,母親往來過程中也展現出她鮮為人知的氣質、優雅的風度與魅力,實為父親外交上最得力的助手,更為台灣在中南美打響知名度。
生活平實 政治絕緣體
母親直接與務實的處事作風,不只反映在國際社交活動中,在她的小生活圈中也處處可見。母親的社交態度反映出她承諾父親不與政治結緣的承諾。以母親的能力,絕對可以在父親工作上協助他,但是她知道要保護她的先生,她必須讓她周邊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她是「政治絕緣體」,這是為保護父親所做的選擇,所以母親刻意縮小社交圈的範圍,記憶裡只有早期的英文班。
「英文班」是父親在台電工作時開始成立的,這群在父親嘴裡是母親「狐群狗黨」的好友,情同姊妹,一直到母親過世前還有一兩位定期打電話給母親,即使母親的記憶已不復以往,她們仍常詢問、關心母親的情況。她們彼此間的感情,並沒有因為父親做院長時特別熱絡,更沒有在父親生病、往生後淡化。無庸置疑的,她們是母親永遠的姊妹,只講互相扶持,不講利益交換,她們交換的不但是親手烹煮的家鄉菜,以及姊妹間的一世情。
母親務實的性格,也充分反映在她的書法功課上,她告訴她的書法老師她只練四個字:「孫俞蕙萱」,老師好奇地問她「為何不練書法範本?」她的理由讓我們啞口無言,她明白表示她唯一有可能寫的毛筆字就是自己在各式慶典會場的簽名,她知道自己不會是書法家所以就不會把力氣浪費在派不上用場的書法範本上。
直話直說 以行動示愛
母親「以夫為尊」的行事原則,即使是身為外人的內人,也能感覺到。我婚前交往的六年過程裡,內人與我家人相處融洽,也能感受到我父親對她的接受度。但是我母親對她的態度卻僅止於客氣。母親對她態度的改變,出現在父親中風後,內人同意立即和我結婚以滿足父親祈求「沖喜」的心願,在內人拜見公婆那一剎那,母親主動抱著內人讓內人對婆媳的顧慮一掃而空,兩個月後,內人知道中風的父親想抱孫子,因此改變我們的人生規劃,提早懷孕,從此母親與內人無話不說,情同母女。母親其實早就知道內人會是一位好妻子,但是要讓母親全心全意接納一位媳婦,像親生女兒一樣無條件的愛,這位媳婦除了要能相夫教子外,更必須能以孝順公婆展現出她的優良傳統家教。由此可見母親對媳婦的期許,依然是以她的先生為依歸。
母親對於丈夫、親人與朋友的愛和關心多不訴諸語言或文字,她都是用行動表示。子女們對她的愛之所以牢不可破,也多反映出我們對她那種以行動示愛的感念。我的二姊與她的洋夫婿保羅先生在父親往生後舉家搬回台灣負擔起照顧母親的重責大任,二姊與母親一向比較親,加上是父親的最愛,二姊一直認為照顧母親是她的責任,也是讓她有機會對母親表達愛的福分。可愛的是我那位洋姊夫,這些年來還是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但是每天一定來向母親請安,即使母親晚年神志模糊,他還是定時來領母親給他的斜眼待遇,有時還會嘲諷自己說媽媽今天心情比較好,因為他在母親旁邊坐了五分鐘還沒被趕走。當我問保羅先生是什麼力量讓他願意常來看一位已不認識他的老夫人時,保羅嚴肅的告訴我說,因為他知道是母親三十年前在父親背後使的力,才促成他們這段在那個傳統社會裡不尋常的婚事,他不會忘記這份恩情。其實保羅不是特例,就因為母親生前直話直說不耍嘴皮,而是用心和行動去關懷去愛她周邊的人的個性,她周邊的朋友一直不多,但是一旦成為朋友,那就是一輩子朋友,因為她們都能親身體驗母親對她們每一位的付出,她們每一位也都可以說出一段她們與母親的故事。
以敬以愛 牽手永世情
家父往生後,母親頓時失去了生命的重心,她的認知能力也逐漸惡化。為了維護父親清廉的形象,即使我們非常清楚一個熟悉的環境,對一位體力老化、腦力弱化長者的重要性,我們依然立即為母親租了一間公寓,將她遷出官舍。住在新公寓裡,我們無法讓母親明白,為什麼我們「還不回家」。她既無奈又無助的眼神讓子女們辛酸至極,我們只希望已在天國的父親,能看見、能知道他表裡如一清廉的背後,有一位終生無怨無悔、心甘情願協助他維持形象的牽手,沒有她一輩子的堅持就沒有孫運璿今天的清譽,他的堅持換的是人民對他的無止境的尊敬,而他牽手的付出及所吃的苦,只有母親自己和她的親人知道。
我們摯愛的母親,俞蕙萱女士,民國8年農曆9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市,民國100年12月9日,在親人的環繞陪伴下安然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93歲,現與父親兩個小小方匣子長放於基隆欣欣安樂園。
=========
雖然下面這封信我不認為它的真實性,但可參處甚多,還是節錄讓大家省思:
台灣政壇知名行政院長孫運璿,生前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這封信最近才流傳出來,並很快的流傳於各大網站,很多父親看後感觸很深,其實這信適合所有人看!
原文網址: 孫運璿給兒子的一封信 | 網路追追追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rumor.nownews.com/rumor/rumor.php?eid=7558#ixzz26883ln1f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孫運璿送給兒子的備忘錄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這些事?
(三)這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務必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所謂的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可以獨立時,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增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的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這些事?
(三)這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務必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所謂的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可以獨立時,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增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的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原文網址: 孫運璿給兒子的一封信 | 網路追追追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rumor.nownews.com/rumor/rumor.php?eid=7558#ixzz26883ln1f
『我能為國家做什麼』一輩子不忮不求的孫運璿:
以下節錄『中央月刊 90.06』對李資政的悼念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李國鼎先生窮畢生精力,致力於台灣的建設,許多人感念資政對時代的付出和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對照今天台灣時局的不安和經濟的蕭條,有人不禁發出「台灣還會不會有李國鼎」之問?
民國前二年誕生的李國鼎先生,可以說和中華民國同步成長,與台灣經驗的脈動同步呼吸,在那樣的年代,造就了李國鼎先生,而他也成就了台灣經驗;倘若時空易處,李國鼎是不是還是「李國鼎」可能是個問號,環顧今天世局,最重要的是讓台灣人民告別苦日子,經濟不要再向下沈淪了,在新的世代,交由新的機制運轉產生屬於這個世代的新「李國鼎」,才是當務之急。
如何才能孕育出新世代的「李國鼎」呢?有兩項指標可以參考,一是政務系統,必須由具有專業知識者擔任,不能全由政客所操縱;二、對於政策的堅持,必須有長程的眼光,不能短視近利,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及堅持。談起李資政,各黨各派莫不推崇備至,現階段必須共同來思考政務官的培育,讓有「李國鼎」資質和幹才的人可以出來,藉由他們的智慧和長才,再造另一次的台灣經驗。
李資政為人實事求是、不慕名利,所讓人稱頌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深度魅力,其對人的尊重和處世的認真,在同輩中無人能出其右。緬懷李資政之餘,更重要的是如何告慰資政在天之靈,讓他辛勤締造的台灣經驗,別消失成泡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